24小时咨询热线 4008-828-656
企业理念 科学提高品质 超越客户期望
新闻中心News<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对虾育苗中“发光”病的诊治和用药比较

发布时间: 2009-03-06      浏览:768

       在开展对虾育苗生产中,经常发现对虾幼体“发光”现象,常被称之为“发光”病,涉及的养殖品种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 虾等,其症状频发和延误诊治不仅给育苗工作带来被动,而且在经济上也造成巨额的损失。笔者在多年实践中,针对“发光”症状采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和药效比 较,取得初步进展,总结如下,以供商榷。 

        一、“发光”病的症状及变化 

       在所有虾类孵幼过程中,从蚤状幼 体开始至糠虾期、仔虾期,各期均有发病且不易被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育苗室内外比较强烈的自然或非自然光源干扰了对对虾幼体“发光”病症状的诊断。幼体 感染此病后,会陆续发生死亡,严重的在2日--3日内死亡率高达70%--80%,症状为幼体活力下降,下沉到池水的中下层,在池水表层基本见不到虾苗, 到糠虾期或仔虾中后期,虾苗表现为弹跳乏力,趋光性差,摄食减弱或停止,体色呈白浊且基本不透明。发病虾池在夜间关灯后可看到繁星闪烁的荧光在水体中上下 起伏,四处游动,异态纷呈,其症状随虾苗染病强度呈正相关变化。 


       二、病原体及发病机理 

       1.病原体 

在生产中发现,育苗室内的“发光”现象与自然海域中由原生动物(如夜光虫)或部分发光藻类引起的“发光”现象截然不同,经反复诊断,病原体一般为细菌,即荧 光假单胞菌和哈维氏弧菌。前者为革兰氏阴性菌,后者具发光特性,二者适宜繁殖生长的盐度、温度范围恰好与虾类育苗水体的理化因子相同,在同一理化指标内, 与人工繁育的虾苗又同处在同一摄食机制和繁育机制中,故极易引起病害发生和蔓延。 

       2.发病机理 

       细菌感染 虾体后,利用虾体组织作为营养物质进行繁殖、发育,并在其固有酶的作用下氧化体内含有的荧光素,进而发出荧光。由于此“光”为弱冷光,极易被认为由其他光 源的反射光引起而被忽略。受感染的病虾,视其体质强弱程度呈现出2天--5天的荧光现象,最后陆续死亡。特别是虾苗幼体变态而发生蜕皮期间感染此病,易导 致大批虾苗骤然死亡,严重时会在一夜之间全军覆没。 

       三、流行与危害 

       发光细菌在自然海区中具有广域性,我 国沿海均有分布,其发病过程伴随虾苗至成体一生,以虾苗育成中的糠虾期和仔虾期为易发阶段,所造成的危害亦最为严重,并随水温上升呈正相关关系。在时间 上,5月--7月流行最为广泛,因此时进入雨季,大量陆源有机物随径流入海,使近岸水质富营养化,病原体迅速繁衍生长,一旦进入对虾育苗流程,首先会感染 病弱残苗,嗣后会快速传播开来,使对虾育苗的Z、M、P期皆会染病而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 

       四、诊断方法 

       1.目测。因幼体独具发光现象,一是可目测发现,即在夜幕降临时,关掉育苗室内全部照明灯,通过调节单个育苗池的气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细致观察,一般可 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二是可取样诊断,即用白色器皿,多次取样,在暗光条件下利用手电照射观察,会发现发光点多聚集在虾体头胸部位,感染后期的虾体会在不 同部位看到荧光点。 

       2.镜检。为把握诊断的准确性,可进一步用高倍显微镜进行镜检。在400倍以上的视野下,染病虾苗体内细菌活 动,在相对较透明的区域内呈显性可视。荧光假单胞菌呈短杆状,两端钝圆,端生鞭毛1根--6根,菌体活动能力强;哈维氏弧菌亦呈短杆状,有的略有弯曲,具 极生鞭毛,菌体活动能力较弱。二者在育苗池中的适温范围以27℃为界,27℃以下荧光假单胞菌多发,27℃以上哈维氏弧菌多发。 

       五、防治措施 

       过 于追求高密度、高产量的育苗池极易发生“发光”病。因为幼体培育密度过大,必然相应地增加投喂量,特别是在换水不利、缺少基础生物饵料的情况下,会导致培 育池底污染加重,为病菌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此外,病菌的传播渠道也很多,如海、淡水水源,外源饵料,海捕或越冬亲虾及育苗相关设施等,皆存在致病因子, 故病害防治应从源头抓起,主要措施是: 

       1.水源的运用和处理。育苗所用的海、淡水水源是发光细菌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育苗用水最好经沙滤和黑暗处理,有条件的育苗场可使用紫外线或药物进行消毒,效果会更佳。使用的药物有漂白粉、高锰酸钾等,经药物消毒处理的水体,需待药效消失后方可投入生产。 

       2. 严格饵料投喂。据观察,不少发生此病的育苗场,其重要原因是对亲虾和幼体所投喂的生物饵料处理不当或未加处理而直接使用所致。活体生物饵料,如小型贝类、 头足类、枝角类等生存环境多在受污染较重的近海或陆地,携带病菌的概率较高,应采取高温灭菌或药物消毒措施后使用。投喂代用饵料要注意不能过量,特别是自 制的蛋黄、蛋糕类等熟制品,因其饲用效果单一,易造成水质污染而患病。对其他饵料,应要求营养均衡,多用优质鲜活饵料和全价配合饲料,做到科学投喂,并保 持水体的质量。 

       3.亲虾的选用。目前,开展人工育苗所用的亲虾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海捕自然亲虾,一种是人工越冬亲虾。无论是 海捕亲虾还是越冬亲虾,因其生活在自然环境和人工控制环境的时间都较长,故携带病菌的概率较高,两者比较,越冬亲虾携带的致病菌要高于海捕亲虾。有鉴于 此,在选用亲虾过程中,首先要避开病菌多发海区或越冬池,其次要在亲虾入室前严格做好药物消毒工作,尽量缩短人工产卵和孵化时间,创造和改善生存环境,减 少染病几率。 

       4.设施消毒和幼体培育。育苗池、越冬池、储水池及所有辅助设施、工具等,应定期用浓度在150ppm以上的漂白粉 或50ppm以上的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消毒处理后,需用洁净海水反复冲洗,去除药物残留后方可使用。幼体培育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30万尾/立方米水 体以下,而超过50万尾/立方米水体的高密度培育池极易发生病害。 

       5.合理调控水质。在育苗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创造优良的水环境是保证育苗成功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定期清除育苗池的残饵粪便,增强换水能力。在育苗中后期,还应搞好吸污和倒池等事项,尽一切可能减少致病菌生存的外部条件。 

       6. 加强基础预防工作。一方面应在育苗过程中,通过接种,培育单胞藻,如绿藻、硅藻和金藻等,不仅可作为优质生物饵料降低育苗成本,还可起到抑制发光细菌生长 的作用,促使育苗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应注意勤观察、早发现,特别是幼体发育到糠虾后期或仔虾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一旦发生此病,不仅难以治疗,且育苗成 活率会大大降低。 

       六、药物治疗的效果比较  

       近年来,在开展虾类育苗生产中,笔者针对此病发生范围广、发 作频率快、危害性大等特点,组织多家育苗场进行综合预防和治疗,有目的的对10多种物理和化学药物做了疗效比较。总的看来,荧光假单胞菌和哈维氏弧菌对抗 生素药物表现为弱敏感性,对糠虾中期以前的病症治疗有较好效果,后期则效果不明显。抗生素与含氯消毒剂混用,亦有较好疗效。